随着长江中下游各省市进入梅雨季节,多地出现暴雨等强降水天气。近日,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组织,联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气象局、安徽气象科学研究所、山西人工降雨防雹办、湖北省气象局等国内外十余家单位和高校共同开展的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科学试验在湖北正式启动。
(视频来源:人民网)
6月18日,一架载有大气和云物理探测仪器的飞机从宜昌三峡机场冒雨起飞,反复穿云飞行探测云粒子、降水粒子的数浓度、谱分布及图像信息等多项信息。
这架专门为气象服务的飞机装备齐全,技术先进。担任飞行任务的山西成功通航质控部气象设备维护员牛森介绍,飞机架设的云雷达,可以让工作人员在飞机上就能知道云的形状、飞机在云的位置等,利于在探测时调整飞行姿势。飞机的机翼、机头、机尾载有航空气象综合系统测量系统、气溶胶探测仪、云组合探测仪、降水成像仪、积冰仪、露点仪等设备,所有的探头信息通过机舱内的系统汇总到一个界面。
▲图:湖北宜昌三峡机场,观测飞机首次起飞,项目组在飞机上记录相关观测数据,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荆州和咸宁,观测人员通过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GPS探空系统等地面观测设备的观测,并配合飞机观测和天气演变,进行不定时的观测。
“风廓线雷达可以探测垂直高度上的三维风速、风向,毫米波云雷达可以监测云的变化。”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斌介绍,降水是风的运动使水汽形成云,云再形成雨,因此这些设备对于提高降水预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弥补了一些传统气象观测设备的不足。
▲图:开展飞机测试,机翼DMT设备介绍,图片来源:见水印
▲图:微波辐射计正在野外执行观测任务
▲图: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项目组施放探空气球,图片来源:见水印
▲图:荆州江陵观测基地,项目组对新安装的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进行调试,图片来源:见水印
地面、飞机、卫星相互配合的联合观测试验,以飞机观测的云内微物理特征参量为基准,检验地基观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度,改进优化地基遥感反演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参量的算法。
本次科学试验将持续整个梅雨期,使用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C波段双偏振雷达、毫米波云雷达、云高仪、雨滴谱仪等多种地面观测设备开展地基观测;同时还启用了搭载有云雷达和云中水凝物探测仪的飞机进行空基观测,用于探测云滴微物理特征及云底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通过卫星遥感进行星基观测,探测梅雨峰的发展情况及移动路径。
▲图:中国气象局长江中下游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图片来源:见水印
本次科学试验旨在通过针对梅雨锋降水开展地基、空基、星基联合观测,融合应用多源观测数据,探究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动力和热力结构以及暴雨云团的水凝物结构和微物理特征,揭示水汽和环境场条件影响降水云发生发展的机制,对比梅雨锋系统长江中游和下游的结构特征差异,分析研究梅雨锋系统自西向东移动中的变化规律,促进我国强降水预报技术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杭州浅海助力本次科学试验气象设备集锦
01
机载探测
美国DMT公司云凝结核分析仪 CCN
02
机载探测
美国DMT公司云组合探测仪 CCP
03
机载探测
美国DMT公司降水成像仪 PIP
04
机载探测
美国DMT公司被动腔气溶胶探测仪 PCASP
05
机载探测
美国BMI公司等速进气系统 ISO
06
地基观测
美国Radiometrics公司微波辐射计MP-3000A
07
地基观测
08
地基观测
德国Metek公司微雨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