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国家安全部公众号发布消息《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治理》:
今年以来,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气象、保密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开展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治理,调查境外气象设备代理商10余家,检查涉外气象站点3000余个,发现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广泛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对我国家安全造成风险隐患。
这则消息迅速在气象圈子扩散,众多媒体纷纷转载。
央视也专门发布了新闻,进行了详细报道。
(https://tv.cctv.com/2023/10/31/VIDE7p90FNrI5VR5DuwXwZRy231031.shtml)
气象探测站点和国家安全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从几个角度聊聊。
1、气象探测
是气象行业基础
关于气象站,我们从不同角度做过一些分享。例如:
当,2022年5月4日12时46分许,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自动气象站架设成功,刷新了海拔最高自动气象观测站的世界纪录!
看了马斯克SpaceX纪录片《回到太空》,有感而发的《二战中被遗忘的德军“神秘”部队》。
德军在二战时候非常重视气象情报,组建了一直神秘的气象部队,建设了代号为“战马”的德国北极气象站。
研究Visala的时候,无意中学习到德国百年气象探测公司——Lufft的发展历程。
以及对于自动气象探测技术的系列文章。
那么,为什么说气象探测是气象行业的基础呢?
地球系统极其复杂,气象系统的复杂性尤为突出,为了表征当下气象状况、认识天气和气候,只靠人的五官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发展技术建立感知手段。
地面气象探测技术是感知人类生活最广泛范围天气情况的最主要的手段,通过物理、数学、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常规地面气象要素探测技术。
地面气象站是最常见的常规地面气象要素探测技术的综合体,一台气象站可以探测的气象要素从单要素、2要素、到6要素、10要素甚至更多。
只有地面气象站是不够的,还需要雷达、卫星、海洋等气象观测技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气象探测网。
我们还分享过一些气象探测技术的进展。例如:EarthNetworks公司闪电监测精度提升到100m以内。
还有对气象探测企业的简单整理。
当然,我们对于气象探测技术只是略知一二,整个气象探测技术是综合的、立体的、随着技术和时间发展的。
有了气象探测技术的支撑,就能够生产更多的气象探测数据,为气象分析和气象预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气象数据
是新型生产要素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数据要素!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而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蕴藏了巨大的价值,被认为是21世纪的“黄金”“石油”。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均强调要培育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气象数据属于数据要素的范畴,所以,我们专门拿出一段时间研究了数据要素市场相关动向。
去年,重庆、山东、浙江、辽宁、江苏、广东将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对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进行了专访;
另外,由于气象数据本身价值所在,西方国家早已把气象数据商品化,例如芝加哥交易所的气象衍生品,能一年卖10亿美刀。
气象数据在不断地产品化、标准化,数据接口服务的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主要是能够为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提供最直接的气象数据接入。
我们也做了一些个例分析——阿里云气象数据产品。
顶级气象模式预测技术机构欧洲中心,也在几年前对模式产品进行了商品化,对全球开放了商业许可。
在气象行业,全球已达成共识——气候是资源,而气象数据则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3、气象数据
是国家安全
回到最开始,基于气象探测对于气象行业的基础性特征,以及气象数据的产品化趋势,气象探测数据非常容易商业化、甚至全球化。
看似合情合理合法,但是,更多的人可能忽略了很多关键环节。
我们回顾一下滴滴数据事件,其中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2015年滴滴公布了《高温天部委加班大比拼》,可能本想关心一下国家部门,没想到泄露过了国家秘密。
https://new.qq.com/rain/a/20220722A02PYE00
其实,很多时候泄密事件都是无意中的一个举动酿成了严重后果。
另一个节点,是去年7月,国家公布滴滴数据事件审查结果。
数据量和涉及面都非常惊人!
但更重要的是这条:“滴滴公司违法违规运营给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因涉及国家安全,依法不公开。”
所以,我们关注这次国家安全部门对于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治理,主要有几个方面:
1、非法建设气象探测站点,2、非法将气象探测数据向境外传输,3、涉及我国20多个省。
另外一个角度,业内有句话“气象影响一切”,因此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对天气预报、气象预警、天气美景关注度极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次重要天气过程来临前,一场气象灾害发生后,一次美好的天气出现时,朋友圈纷纷打卡,但也为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
他们为了流量,不顾来源肆意转发,网络水军无处不在,甚至抹黑气象行业。
国家为了发展气象事业,让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民生,保障国家安全,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报预警发布和传播、气象资料共享管理等方面出台了《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等,来保护气象基础设施、确保气象信息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然而,气象数据、气象探测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国家加大了相关领域的查处力度!
最后,气象数据并不只是央视新闻后面的天气预报、手机装的天气APP那么简单。
有些气象设备可能受到境外政府直接资助,设立在军事单位、军工企业等敏感场所周边,进行海拔核准和GPS定位;
有的布设在我主要粮食产区,关联分析我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
有的甚至长时间服务于外国国土安全和气象监测!
所以,国家安全面前,人人有责!
我们必须保护气象数据、守卫国家安全!!!
(转自: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