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云播雨护佑民生福祉!《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两周年!
发布时间:2022-12-02
浏览量:159
2020年1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55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58万平方公里以上。掷地有声,回响有力。这一目标,在两年后的今天,近乎实现——当前,全国年均增雨(雪)影响面积稳定在5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年均防雹面积扩大到60万平方公里以上。

人影火箭发射装置
夙夜匪懈,两载春秋。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气象部门深耕发力,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随着《意见》出台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蹄疾步稳地进入发展速度最快、服务领域最广、综合效益最突出的时期。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解除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90天的气象干旱预警。11月15日至18日,受干旱困扰已久的南方多地迎来喜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抢抓天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累计增雨约4亿立方米,助力干旱面积显著减小,森林火险高风险等级地区全面降级。在这90天里,中国气象局调派5架高性能增雨飞机、协调2架大型无人机,多次飞往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安徽等地支援,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0架次,累计飞行149小时,高效利用空地增雨力量,让多地沐浴甘霖,助力旱情缓解。此外,各地积极开展地面增雨作业,据估算,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148.5万平方公里。随着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提升,像这样减灾增收、趋利避害的故事,正不断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家乡的田地创收了——“好一场秋雨,明年油菜丰收更有盼头!”“这是久旱甘蔗地近四个月迎来的最大一场雨!”在关键农时、干旱农区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有效增补农业生产急需的水源,为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提供有力保障。减损就是增收,“‘一场冰雹一年白干’的担心没啦!”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冰雹天气,2021年以来至今年11月21日实施人工防雹作业5.4万次,为对雹灾高敏感的果业、烟叶等经济作物减损,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身边的绿地增多了——“这些年,雨水多了、风沙少了,丰美水草正一点点恢复。”每年5月至10月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牧草生长和生态恢复的黄金时段,人工增雨作业适时提供助力。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21年青海湖丰水期湖泊面积达4637.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来面积最大。人工增雨(雪)作业还在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湖北丹江口等生态重点保护区和主要流域源头、重要水库等地发挥重要作用,有效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远方的森林保住了——“及时雨来了!”今年8月,受持续高温影响,多地山火频发。8月27日晚,四川宜宾五星镇突发山火。次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紧急调度无人机飞赴宜宾,驰援山火扑救工作。面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夏季高温频发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形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与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保障人工影响天气服务。8月25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四川省气象局调用两架大型无人机在四川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的工作要求,始终贯穿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全过程,一步步满足人民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对丰产增收的渴望、对绿水青山的向往。气象部门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完善体制机制,汇聚人才之智,加快科技创新,稳扎稳打推进各项工作。部门协同不断增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相继印发相关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印发《“十四五”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任务;国家增设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技术人员、人工影响天气特种作业操作员等职业,组建创新团队,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项目支撑持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完美收官,“五段”实时业务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颁布的人工影响天气相关标准成为装备和业务准入的“硬约束”,建立了覆盖全业务链条的制度体系。中国气象局成立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强化国家级业务龙头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持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统筹推动六个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基础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天-空-地协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逐步建成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创新建立“四级业务纵向到底、五段流程横向到边”的人工影响天气特色业务体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机群初步建成,实现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跨省作业。8月27日,中国气象局首次调用多架飞机为南水北调蓄水工程开展增雨作业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多源融合云降水同化分析和数值预报系统,精细化模式预报产品全国分区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国产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基于雷达指挥、自动发射、立体播撒的火箭作业系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我国第一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Ⅰ”首飞成功,破解了无人机难以防除冰的世界性难题。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机制基本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列入各地安全生产管理考核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弹药安全性能逐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系统覆盖率从55%提升到70%以上,正力争实现作业弹药全程监控和地面作业实时监控,较高安全等级作业站点的占比已提升至89%。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气象工作者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关于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具体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奋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